10 Yilan Performing Arts Center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

1990-1998
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


宜蘭演藝廳是冬山河時期最具野心的設計案,可能也是1990年代台灣最具批判力的公共建築設計。其批判力來自下列幾項。首先,在規劃團隊建議下,縣政府將演藝廳基址,由原計畫在文化中心東南側,移至中山公園西側,讓演藝廳更接近地方市街傳統生活。其次,為融合地方戲曲開放不羈的表演模式,並革新台灣一般演藝空間採鏡框式舞台而造成觀眾與演員之間疏離,演藝廳主劇場舞台採彈性設計,可依表演需要轉換為鏡框式或伸展式,使表演者有機會走出鏡框式舞台的約制,與台下觀眾成為一體。其深具親切感、想讓表演者與觀眾共成一體的設計,打開了台灣劇場空間的新紀元。

再者,為了創造出表演的好的社會關係,設計方法上,規劃設計團隊採用建築理論家亞歷山大(Christopher Alexander)的「模式語言」(pattern language),透過使用者參與規劃設計,讓空間營造行動也能發生處理社會關係的效用。比如主劇場的革新設計,即是表演者、經營者與設計團隊為了營造出最適合地方特性的表演空間,一起討論出來的。最後,演藝廳設計充分反映了設計團隊一貫秉持的「視環境為一個整體」的建築觀,因此透過縝密的調查研究,周遭環境的諸種特性,被以諸種審慎細密的方式與演藝廳合為一體,其目的在使演藝廳脫離作為高級文化聖堂的假象,重新回歸社區與大眾。

冬山河時期的宜蘭建築大多針對鄉野特性進行詮釋,相對於此,演藝廳卻是尋求創造具有地方特性的都市建築範型。尤其在設計方法上的嘗試,更是值得我們再三思索。



< 建築導覽作品一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