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 Saint Peter Church|頭城天主堂

1960


頭城天主堂,屬天主教教會,為1954年到頭城傳教之荷蘭籍遣使會神父高德貴所興建,1960年落成。

台灣一般所稱的天主教,指的是在義大利梵蒂岡的羅馬大公教(Roman Catholic Church),這是基督教系統最主要的傳教單位,也是較保守的教會。因此,頭城天主堂,規模不大,但有著西方傳統教堂的型式。三開間對稱的量體,三聯拱的門廊,高聳的圓頂,與類似因應過去承重牆結構產生之垂直條狀的窗口等,讓教堂有著類似巴西里卡式教堂,及文藝復興時期小禮拜堂之西方古典式建築的韻味,符合人們對教會與西方的想像。

但是,聖伯多祿教堂卻比古典的多了些樸素、輕簡的感覺,與真正西方傳統的建築略有不同。外觀上,教堂去除了傳統常有的浮雕裝飾;構造上,由於採用混凝土加強磚造的關係,所以建築型體也顯得比較輕薄。不論這些態度或技術是出自於預算的或整體營建風氣所使然,教堂設計其實已碰觸到現代主義的內涵。

設計方面,教堂外觀簡樸,但室內空間的幾何關係卻相當嚴謹。平面上,教堂門廊的長向與聖壇的直徑等長;主廳與門廊、聖壇的關係,都發生於二者的等分的腰間;門廊從聯拱門往內到聖壇邊界的距離,剛好是聖壇直徑的長度。如此嚴謹的對仗,可以看出設計者對西方傳統設計的熟稔。這種隱約的關係,讓教堂內部,以現代之柱樑結構系統產生之開敞流通的空間,多了點耐人尋味的張力。

因此,在宗教涵義之外,放到蘭陽建築發展的歷程,頭城天主堂精準地反映了戰後重建時期,台灣建築徘徊於過去與現代的矛盾性,與投入現代主義之身不由己的被動性。

文|王增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