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 Yilan 228 Memorial 宜蘭縣二二八紀念空間

2003-2004
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.簡學義

紀念性建築的類型,已經有很長久的歷史,其用意是透過建築的物質性,以便把特定的感情或事情凝結起來,變成不容易消散的記憶或崇敬。由於這些可被特別凝結留下來事項,通常都是非常特殊或重大,比如重要戰役的勝利、扭轉乾坤的事蹟等,所以,為了表喻其涵意的重要與永恒,紀念性建築的傳統一向是巨大、堅實,如古羅馬的凱旋門、佛教鼎盛時期巨大的石雕佛像。

至二十世紀,由於社會風氣改變,在重民主、內斂的理性意識下,紀念建築出現低調化、空間化、非質量化的表現方式。美籍建築師林櫻的華盛頓越戰紀念碑(1982),就開風氣之先,以下陷的、虛體的開空性包容所有對戰殁者深沉的追思,這作品引起見仁見智的爭議,有非議的也有正面的迴響。

二二八事件,是台灣戰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,為此事受傷者眾,對社會的影響也深,值得我們懸念省思的歷史經驗。1987年解嚴以後,二二八事件才被正面看待。1993年,台北二二八紀念碑籌建徵選設計期間,就曾為碑的設計該虛該實引發爭論。

宜蘭的二二八紀念館,位於宜蘭運動公園裡面,設計採取低調的作法,將主紀念空間放置放地下層,地面上無任何建築量體,只有水池、植栽等,像平常的景觀。

訪者可以經由開放式樓梯,或迂迴的斜坡道往下走入紀念廳。在下沉的過程中,兩側樸素的牆逐漸昇高,把人從世俗的公園隔離。迎接他的是空無一物,只有單調之瀑布流水聲的紀念大廳。紀念廳空間方整、尺度端莊,開敞空靈,紀念內容都拓在長向兩道透明的玻璃牆上。玻璃牆後方有天井,引入大量光線,以致埋在地下的空間不陰翳反而清明剔透。這一連串的空間序列,設計者希望訪者經由這連串的空間序列,像朝聖般洗滌所有情緒,在彷彿是歷史之心的明淨的空間裡,安定地對事件進行追念、省思,完成療傷。



< 建築導覽作品一覽